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list paperlistmore paperListPage

2025年 04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统计数据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渭河流域河流潜流水交换和重金属污染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宋进喜;张超松;程丹东;张宇晨;张昊瀛;唐斌;周胜胜;陈军航;

河流潜流水交换过程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当前河流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一级支流,渭河流域的生态状况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聚焦于渭河流域,探讨潜流交换强度和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3年10月至11月在渭河、泾河和北洛河的12个采样点,采用垂直管水头下降法测定垂向渗透系数和潜流交换通量,同时测定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粒径分布及大型无脊椎动物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12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277个,隶属3门、4纲、8目、15科、18属、20种,其中节肢类动物最多,软体动物次之。间摇蚊属的平均密度最高,而梨形环棱螺的生物量最高。基于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分级标准,各监测点沉积物总体处于轻-中度污染水平;而依据科级生物指数(FPI)分级标准,各监测点沉积物总体处于清洁水平。(2)研究区的综合污染状况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水平,其中As污染相对严重,重金属(Zn和Pb)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度呈正相关;(3)垂向渗透系数(Kv)在0.23~3.50(m/d),不同河流差异明显,潜流交换以下降流为主,垂向渗透系数和潜流交换通量对大型无脊椎群落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30513,42471028)
[下载次数: 6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和LMDI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张子龙;张意萍;吕诗雨;孙颖琦;晏欣嫄;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而水足迹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的关键指标,可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因此,对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格局、区域间转移特征以及水足迹变化背后驱动因素的探究,可为全流域区域间协同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研究构建了地级市尺度水资源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2012、2015和2017年黄河流域水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变和城市间虚拟水转移特征,并采用对数迪氏指数(LMDI)模型探究水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及其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水足迹在时间上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演变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下游高,上游低”的区域格局;虚拟水转移主要集中在省域内部,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梯度导向特征;经济增长和技术因素等是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各因素对水足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基于驱动机制差异,将78个城市划分为5类水足迹驱动模式,为分区施策、精准提升流域城市节水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050001)
[下载次数: 22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赵新正;王喆;史海金;李培庆;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化及主导功能类型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多功能高值区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向“多点散布+团簇状”演化,非农生产功能演化具有“多点镶嵌”特征,生活保障功能稳居关中与陕北非市辖区,生态保育功能“南高北低”并呈现“高低同减”的趋势;(2)基于优势功能现状与相互作用,将主导功能类型划分为4大类12亚类,组合由单一向多元转型;(3)单因子探测发现,双功能主导型受驱动因素较少但影响更强,交通、生产条件、市场化等因素是弱综合型功能提升的主要制约。交互作用显示,因子间交互具有显著增强效应,呈非线性或双因子增强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陕西省乃至黄河流域片区未来乡村发展功能定位和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71226)
[下载次数: 22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时空特征与耦合协调机制——基于42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刘晓琼;张雪静;杨华;焦璇;陈佩瑶;胡颖超;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1)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村以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皆整体呈低值波动缓增态势,其中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且其值高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且三者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2)制约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障碍因子虽具有趋同性,但其空间差异性亦较为明显;(3)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度高于耦合协调度,且分别呈弱降和明显增长趋势,目前依次处于拮抗和低度失调阶段;(4)2020年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高值区及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皆大致沿海西州-鄂尔多斯-南阳-阿坝四地呈“蝶翼状”分布,而两者的低值区则多集中于黄河“几”字湾晋陕豫段部分地级市以及下游地区;(5)影响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因子作用类型以交互作用为主,表明导致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较强,随后依据其作用机理分类构建了促成流域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2293270)
[下载次数: 16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面向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生空间”效能评价

张中华;王晨鹏;王玉蒙;

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镇域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陕西省潼关县太要镇为典型案例,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耦合协调度评价、功能适宜性评价等方法,构建镇域“三生空间”综合效能评价体系,探讨镇域“三生空间”的格局特征,进行镇域“三生空间”的冲突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提出面向新时期城乡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镇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经验支撑。

2025 年 04 期 v.55 ;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2022YFC3802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478068)
[下载次数: 25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测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基于黄河流域5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苏永伟;高红霞;

生态修复治理是构建生态文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作为我国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功能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黄河流域56个城市为考察样本,从水资源利用、生态吸收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生态承载能力四方面出发,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2年黄河流域各个城市的生态修复程度进行测度,运用时序演进特征、核密度方法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1)整体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水平基本表现为稳步上升的时序特征,城市生态修复事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从城市截面来看,黄河流域各城市之间生态修复指数差异较为明显;分流域来看,在样本考察期内,黄河流域56个城市生态修复发展状况呈现向好态势。同时,黄河流域各个城市生态修复水平呈现较强的动态收敛性特征,各个城市之间的生态修复水平差异逐渐缩小。(2)从子系统指数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水平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四个子系统生态修复指数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依次为:生态吸收能力>水资源利用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生态保护能力。此外,使用Tobit模型进一步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水平、产业结构转变、绿色创新水平、政府关注程度提高都显著促进了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水平提升。对外开放中的进出口贸易是主要抑制力,显著抑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发展。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7412); 2024年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24-100); 2024年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20240018)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6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

孙鹏;戴鹏辉;惠岩;张杰繁;职紫燕;

探析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Super-SBM模型和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78个城市2010—2020年的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水平,并利用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均呈现出随时间演化而波动上升态势,但发展水平较低,两者在区域间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研究期间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耦合度与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阶段,协调度整体处于一般协调状态,从空间格局来看,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阶梯式递增的特征;(3)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对耦合协调度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抑制作用显著。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130510); 西安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3JX147)
[下载次数: 57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协作视角下黄河流域规划统筹与可持续发展

杨蓉;禹怀亮;王会龙;杨美玲;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布以来,如何在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黄河流域九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规划词云、ROSTCM6.0等软件方法对黄河流域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梳理和规律总结,找出在协同合作中的欠缺性。研究发现:(1)流域整体之间、内外部空间布局缺乏协调;(2)生态补偿机制未在流域中形成,协同合作机制尚不完善。而协同合作会对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为黄河流域规划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禁、控、导、修”的规划路径和发展策略:(1)因地制宜,分类施策;(2)生态经济,区段补偿;(3)统一管理,水土协调。研究结论从多角度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策略。

2025 年 04 期 v.55 ;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2024AAC03054,2023AAC03096)
[下载次数: 11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归因——以窟野河流域为例

何毅;蒋晓辉;胡希有;袁璋;徐新文;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不仅是中国生态安全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亦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在国家整体发展格局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该流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产生综合影响,不易区分它们各自对径流变化的贡献。该研究利用1960—2021年黄河中游窟野河流域温家川水文站62年气候、径流资料,建立了一种基于相似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量配对年组的方法来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配对年组的相似气候前提由相似的数量(年际差异小于2.0%)和相似的过程(年内变化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来表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径流在4个配对年组中,2组呈下降趋势,另外2组呈上升趋势。利用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等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定量解释人类活动对窟野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该方法可与传统的水文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用,更好地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5 年 04 期 v.55 ; 自然资源部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SKF2024-03);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21JQ-449)
[下载次数: 10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文旅融合协调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

葛世帅;李婉琪;刘建华;曾刚;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经济通过赋能、连接和共享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能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然而,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及文旅融合三者协调发展程度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尚不清晰。研究基于2013—2022年黄河流域5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及障碍因子模型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发现:(1)2013—2022年3个子系统均有所发展,系统协调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大体上实现了由轻度失调向濒临失调的转变;(2)空间分布上,耦合协调水平东南地区较高,西北地区较低,时间上,各地市间耦合协调水平差距逐步扩大;(3)各地市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正向关联性,主要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稳定性较高;(4)万人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电信业务总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比是影响三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为实现经济、生态与文化旅游的协同优化,促进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130510);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4-ZZJH-137); 河南省软科项目(242400410076);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52300421738);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FGLB092); 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资助(GZS2024001)
[下载次数: 51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