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gaojisousuo advsearchresultpage gaojisousuocharts
标题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通讯作者 基金
DOI 栏目
摘要
时间范围 -
重 置 检 索   简单检索

文献

排序: 时间 相关度 下载频次 被引频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测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基于黄河流域5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苏永伟;高红霞;

生态修复治理是构建生态文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作为我国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功能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黄河流域56个城市为考察样本,从水资源利用、生态吸收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生态承载能力四方面出发,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2年黄河流域各个城市的生态修复程度进行测度,运用时序演进特征、核密度方法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1)整体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水平基本表现为稳步上升的时序特征,城市生态修复事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从城市截面来看,黄河流域各城市之间生态修复指数差异较为明显;分流域来看,在样本考察期内,黄河流域56个城市生态修复发展状况呈现向好态势。同时,黄河流域各个城市生态修复水平呈现较强的动态收敛性特征,各个城市之间的生态修复水平差异逐渐缩小。(2)从子系统指数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水平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四个子系统生态修复指数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依次为:生态吸收能力>水资源利用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生态保护能力。此外,使用Tobit模型进一步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水平、产业结构转变、绿色创新水平、政府关注程度提高都显著促进了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水平提升。对外开放中的进出口贸易是主要抑制力,显著抑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发展。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7412); 2024年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24-100); 2024年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20240018)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6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时空特征与耦合协调机制——基于42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刘晓琼;张雪静;杨华;焦璇;陈佩瑶;胡颖超;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1)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村以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皆整体呈低值波动缓增态势,其中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且其值高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且三者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2)制约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障碍因子虽具有趋同性,但其空间差异性亦较为明显;(3)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度高于耦合协调度,且分别呈弱降和明显增长趋势,目前依次处于拮抗和低度失调阶段;(4)2020年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高值区及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皆大致沿海西州-鄂尔多斯-南阳-阿坝四地呈“蝶翼状”分布,而两者的低值区则多集中于黄河“几”字湾晋陕豫段部分地级市以及下游地区;(5)影响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因子作用类型以交互作用为主,表明导致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较强,随后依据其作用机理分类构建了促成流域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2293270)
[下载次数: 16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西安市黄河流域环境模拟及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

李琦;程丹东;

<正>西安市黄河流域环境模拟及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Xi'an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Ecological Health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于2024年8月获批建设为西安市重点实验室,依托西北大学,由西安市科技局主管。实验室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以及生态保护难题,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研发、水环境模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修复等多学科研究,为黄河流域生态问题诊断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2025 年 04 期 v.55 ;
[下载次数: 2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与协同类型

印静;王婧;李裕瑞;

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2 355个县的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在全国尺度解析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与协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探究长江、黄河流域的差异特征,并系统识别影响不同协同类型区发生概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城乡发展呈现“东北、西南低,东南、西北局部高”的特征,其中,长江流域自上游向下游梯度递增,黄河流域则呈北高南低、入海口高的格局;(2)高水平协同(40.3%)与主要城市群辐射区高度契合,低水平协同(48.3%)集中于原集中连片特困区、城低乡高型失调(5.5%)多邻近高水平协同县,城高乡低型失调(5.9%)无显著集聚特征;(3)协同分异受“人-地-业”三维机制驱动,地形约束加剧失衡而交通优势缓解失调风险,产业升级抑制低水平协同但改善城高乡低型失调作用有限,政府投入与人力资本结构矛盾制约发展;(4)推进路径需分类分区施策,高水平协同区强化辐射创新,低水平协同区推动产业生态化,失调区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或破除要素壁垒,长江流域宜重点突破上游特困区、赣南山区与皖北农区低水平协同问题,黄河流域应优先提升兰州-西宁、关中、中原城市群功能以破解全域低水平协同与城高乡低型失调的矛盾。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T2261129477)
[下载次数: 17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刊序言

宋进喜;

<正>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对华夏文明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5 年 04 期 v.55 ;
[下载次数: 4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及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梁钰;李祥;贺炳彦;宋小青;

全面科学地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状况对实现区域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子长市为例,从多个维度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DS)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客观方法赋权进行实证,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区域地形的特点,引入地形梯度分析法,探究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子长市耕地质量指数(IFI)分布在0.15~0.90之间,均值为0.30,不同乡镇的耕地质量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瓦窑堡街道办、余家坪镇、安定镇的耕地质量指数总体水平较高;(2)子长市耕地质量以劣等为主,面积占比高达41.57%,耕地质量等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低等与劣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优等与高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南部,从乡镇的角度看,各乡镇劣等地面积占比范围为31.15%~49.20%,而优等地仅为0.71%~6.23%;(3)耕地质量呈现显著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劣等和低等地的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而高等、优等和中等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下降,以3级地形梯度为分界线,地形梯度越靠近1或6级,各耕地质量等级的分布指数差异越大,地形因素对耕地质量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耕地保护相关工作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完善了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更真实客观地刻画地形特征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1200); 国土资源评价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YS-MT-202402)
[下载次数: 25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空间组合格局及类型划分

吴佳倚;储建国;曾寰洋;

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作为区域文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刻画其空间组合格局及状态,对于促进二者的要素整合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旅游资源组合理论,以黄河流域的5类国家级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景观空间关联指数和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系统解析景村空间关联特征并构建分类体系。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特色乡村呈“一核两翼”式空间分异格局,即以山西为核心,鲁豫复合集聚区与青海单一集聚区为两翼,A级景区空间分布呈“多点开花,东西连贯”式特征,形成以山东、河南、陕西为核心的三级递进结构;(2)黄河流域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整体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且不同类型乡村与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强度存在差异;(3)流域景村资源组合丰度以中高度负向错位为主,组合潜力则表现出“低潜力区互动不足,高潜力区匹配失衡”的特征。基于景村资源丰度与潜力适配性,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优化区、协同提升区与资源整合区4类景村组合类型,并明确其协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61032);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历史与成都文献研究中心项目(CLWX2024012)
[下载次数: 22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健康城市导向下社区生活圈重组机制与规划途径探略——以西安市高新区为例

司文虎;余侃华;赵烨;李照熠;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社区生活圈成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与重塑健康服务供给的新途径。通过系统分析健康社区生活圈与健康城市的协同机制,运用POI数据和遥感影像图识别城市健康资源,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和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研究西安市高新区健康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合理配置健康资源和优化服务设施供给。研究表明:(1)人与环境相互协作是健康社区生活圈构成的核心,重构健康社区生活圈需要综合作为健康基础的物质环境、保障健康持续的设施载体与共享共治的空间经营,创建健康城市协同生活圈理念的耦合框架,促进构建思路的转变,从无损健康转向主动干预;(2)健康资源评价指标繁杂,基于配套设施对健康影响途径分析,将其整合为健康资源可达性、安全防灾高效性、日常活动友好性和健康人文引导性,通过进一步指标细化,重构健康社区生活圈的评价体系;(3)设施分布情况与其地理区位关联密切,不同类型的设施之间差异较为明显,设施可达性对健康社区重构的影响随中心度递减;(4)健康城市相关规划与生活圈规划重组,需要明确规划流程,构建韧性传导体系,优化各层级生活圈空间构成,分级分类对差异化需求进行供给。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278047);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省政府研究室2024年度重点课题(2024HZ1186);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024年全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项目(2024HZ1236)
[下载次数: 23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协作视角下黄河流域规划统筹与可持续发展

杨蓉;禹怀亮;王会龙;杨美玲;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布以来,如何在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黄河流域九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规划词云、ROSTCM6.0等软件方法对黄河流域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梳理和规律总结,找出在协同合作中的欠缺性。研究发现:(1)流域整体之间、内外部空间布局缺乏协调;(2)生态补偿机制未在流域中形成,协同合作机制尚不完善。而协同合作会对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为黄河流域规划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禁、控、导、修”的规划路径和发展策略:(1)因地制宜,分类施策;(2)生态经济,区段补偿;(3)统一管理,水土协调。研究结论从多角度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策略。

2025 年 04 期 v.55 ;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2024AAC03054,2023AAC03096)
[下载次数: 11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时空特征研究

王帅;张中华;董格;

提高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具体体现。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的理论框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ESDM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因子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城市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系统间联系密切;(2)黄河流域整体协调度从2011年的轻度失调状态上升至2020年的濒临失调状态,各城市协调度极高、极低值较少,中间值较多;(3)协调度的空间极化与集聚特征明显,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与各省会城市,其他地级市协调度相对较低且分布均衡;(4)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耦合协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城市的对外开放度是主要障碍因素,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者的协调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提升经济的对外开放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802801)
[下载次数: 32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