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searchresult searchresultselect searchresultpage
检 索 高级检索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对西部地区乡村的启示

朱菁;王菁;董欣;芮旸;

在深度信息化时代,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我国中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已初见成效,而西部欠发达乡村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该文在介绍我国数字乡村内涵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对从1996—2024年发表的3 110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在梳理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而选取国内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案例,从数字治理架构、特色数字文旅、数字赋能产业三方面进行了解析。同时,构建数字乡村评价体系,采用创新要素投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社会建设等四项一级指标及25项二级指标,运用多源数据及AHP法赋权计算,定量比较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发展差异,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数字乡村综合指数比值为4.2∶5.8。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建设理念、建设路径、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了对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启示。

2025 年 02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71280)
[下载次数: 56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溪组砂岩致密化的三种成因类型及预测

万永平;宋明;折印楠;蒲仁海;周文娟;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是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储层主要为障壁、潮道和浅滩微相砂岩。研究区大部分钻井砂岩产气,但部分本溪组砂岩因致密化变为干层。查清砂岩致密成因与分布,有效规避干层成为开发井位部署的重要问题之一。该研究将砂岩岩心、沉积微相、显微特征与测井响应等相结合,研究砂岩致密成干层的成因和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干层砂岩存在3种类型:凝灰质基底式胶结砂岩、碳酸盐岩基底式胶结砂岩和紧密压实型砂岩。第一种干层砂岩沿古火山口集中局限在靖边南古潮道附近;第二种干层砂岩分布在上覆太原组灰岩相对增厚区;第三种干层砂岩分布于孤立的小型浅滩砂岩中,可能与成藏期酸性流体和油气没有进入储层形成溶蚀孔有关。该研究对有效储层形成机理及“甜点”分布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2025 年 02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90451);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GY-140)
[下载次数: 7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多阶段渐进处理的图像去雨方法

廉继红;王平;李英;李云红;

针对现有图像去雨方法中存在雨纹去除不彻底、纹理信息丢失等问题,提出一种多阶段渐进式处理的图像去雨算法,可以同时将上下阶段的特征融合,使去雨算法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该去雨网络模型由3个阶段构成。前2个阶段采用改进后的U-Net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学习多尺度上下文特征信息,特征提取部分采用有效通道注意力机制(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 network, ECANet),使网络模型参数变小,更加轻量级;第3阶段加入并行注意力机制(parallel attention subnetwork, PASNet),在学习上下文信息和空间细节特征的同时还能生成高分辨率特征,更好地保留图像的输出细节。此外,还引入监督注意力模块(supervised attention module, SAM)以加强特征学习。实验结果表明,在数据集Rain100H上PSNR达到29.37 dB,SSIM为0.88;在Test1200上PSNR达到32.50 dB,SSIM为0.93,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图像去雨任务上的有效性。

2025 年 02 期 v.55 ; 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22GY-053);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22JZ-35)
[下载次数: 19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我国文物赋存环境标准与管理方法

兰丽;郭超;刘一格;蒙乃庆;李存明;

自然蜕变是文物基体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采取预防性保护,为文物创造一个适宜、稳定的赋存环境,可以避免文物由于被侵蚀而遭受损害,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坏风险降到最低。温湿度、光照和空气污染物是引起文物衰退、劣化的最主要原因,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文物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对比我国文物赋存环境标准与国际上主要国家标准,结果发现,无紫外线、低照度、低浓度空气污染物、温湿度恒定且低温中低湿的清洁环境是国际上文物赋存环境的主要共识。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2015)中对不同材质文物保存的温湿度范围、光照强度、污染性气体和颗粒物浓度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和建议,但是在文物赋存环境标准和实际管理上仍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包括未明确文物保存所需的新风量,维持文物赋存环境耗能较大,混合材质文物保存、多材质文物混合保存的方法还没有统一的建议等。将来,可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气候区制定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增加库房新风量推荐值,优化室内设计参数,调整空调系统能源结构,采取被动式建筑技术,健全文物保存环境评价体系等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文物赋存环境要求。

2025 年 02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78081); 西藏自治区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XZ202201YD0037C)
[下载次数: 11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多尺度特征增强与交互融合的遥感小目标检测

李云红;魏小双;苏雪平;李丽敏;田谷丰;郝特吉;冯准若;李仕博;

针对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任务中,存在目标细节纹理信息模糊导致特征提取与融合不佳、小目标漏检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增强与交互融合的遥感小目标检测算法。首先,采用跨层多分支连接结构的多尺度特征增强(multiscale feature enhancement, MFE)模块,利用Split分流操作丰富和增强不同梯度获取的纹理特征信息,同时引入轻量级特征幻影模块Ghost进行通道线性变换,生成更多有效的特征细节信息流,以增强对图像中局部细节特征信息的关注;其次,构建特征交互融合(feature interaction fusion, FIF)模块,引入多分支串并行的卷积块与自适应机制的池化块,交互输入特征的通道语义信息和空间特征变换,捕获全局上下文信息,精确小目标的关键位置信息,加强特征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实现细粒度特征的多维度交互融合。使用公开的光学遥感数据集DIOR验证所提算法,改进后的网络模型平均精度值为87.6%,与NPMMR-Det、YOLOv7、YOLOv5等其他7种优秀算法相比均有提高,改进后的遥感图像小目标检测算法取得了更好的检测精度。

2025 年 02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203344);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22JZ-35); 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下载次数: 31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华南板块西南缘个旧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动力学意义

林立航;朱韧之;赖绍聪;刘鹏;刘敏;秦江锋;杨航;

为了探究华南板块西南缘大陆岩石圈的演化过程,该研究编译、总结华南板块西南缘晚白垩世个旧碱性杂岩体已报道的全岩主微量元素(n=76)、全岩Sr-Nd-Pb同位素(n=54)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n=113),对个旧碱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型进行重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个旧碱性杂岩体分为3组岩石组合:第一组为钾玄质霞石正长岩,具有高全碱质量分数(12.76%~17.57%)和总稀土元素含量(134×10~(-6)~1764×10~(-6))、低Ba/La比值,以及富集的Sr-Nd-Pb-Hf同位素特征,指示了其源区为经历过俯冲熔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第二组为钾玄质二长辉长岩-二长岩组合,二者具有极高的Ba(1 619×10~(-6)~4 640×10~(-6))和Sr(970×10~(-6)~1 690×10~(-6))含量、低的Th/Yb比值,具有与霞石正长岩相似的Sr-Nd-Pb-Hf同位素特征,表明其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第三组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组合,其具有高的Th(30.7×10~(-6)~68.3×10~(-6))和U(4.11×10~(-6)~23.2×10~(-6))含量、与下地壳一致的Nb/U比值及相似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表明其起源于不同深度的下地壳。二长花岗岩发育有暗色包体及相关幔源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源区经历过幔源岩浆注入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华南板块岩石圈晚白垩时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的影响下发生了东西向的伸展,进而诱发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大陆岩石圈物质再造;同时,大量幔源物质注入下地壳促进了大陆地壳生长。

2025 年 02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72085,42172056)
[下载次数: 11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时序信号异常检测方法

王婕婷;张泽珑;李飞江;钱宇华;

高维时序数据异常检测是指从多元时间序列中识别出偏离整体模式或偏离预期行为的样本点的过程。在高维时序数据中,传感器间潜在的关联关系对于预测或检测任务的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图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节点的近邻关系学习节点表征的深度模型,能够有效建模传感器间的复杂关联。然而,现有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异常检测方法大多依赖于单一的相似度度量来捕捉传感器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学习传感器间的依赖关系。此外,在阈值选择时,现有方法使用正常数据中的最大异常得分作为切割阈值,限制了异常事件发生时的检测能力,从而造成较低的召回率。综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时序信号异常检测方法,根据传感器的特有特征使用多种相似度度量集成进行图结构学习;其次,将图结构学习方法与图神经网络相结合得到异常得分;最后,通过区间搜索法最优化F-measure指标寻找最优异常切割阈值。在两个真实传感器数据集上进行的实验表明,该方法比基准对比方法取得了较高的F_1值和召回率。

2025 年 02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306170,62106132); 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202201020101006); 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202103021223026,20210302124271); 山西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专项(202304051001001)
[下载次数: 34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照明参数对不同色调中国绘画的偏好度影响及计算模型

党睿;赵芮雪;谭慧姣;

中国馆藏绘画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支撑。考虑到绘画文物价值的传递,博物馆照明不仅需要考虑文物保护,还须提升观众视觉体验,尤其是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对绘画的偏好度感知。该研究在天津大学实验舱模拟博物馆真实光环境,根据中国馆藏绘画特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冷色调、暖色调以及中性色调绘画作为实验对象,从环境照度(E)、光源保真度(Rf)、光源饱和度(Rg)3方面参数设置照明工况,选取30名观察者通过主观评价实验获取了不同照明工况下对不同色调绘画的偏好度评分。结果显示,提高环境照度有利于提升观察者对于3种绘画的偏好度。对冷色调和暖色调绘画而言,当环境照度较低时,绘画的偏好度随Rf增加而增加,反之,两者呈负相关。而中间色调绘画的偏好度在3种照明工况下均随Rf的增加而降低,相比之下,Rg对观察者偏好度的影响最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针对不同色调绘画的偏好度计算模型,即基于3个照明参数预测中国绘画的偏好度评分,该模型为优化馆内绘画文物的照明设计提供依据。

2025 年 02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8331); 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JCJQJC00200)
[下载次数: 5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奥陶纪—泥盆纪镜眼虫目三叶虫头部形态演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赵琪;陈延龙;代韬;薛春玲;李花蕊;

镜眼虫目三叶虫是奥陶纪—泥盆纪的代表性三叶虫类群,其在显生宙早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历经古生代多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目前,对于其分类单元多样性的研究较为充分,但其形态多样性演化及与地质事件的协同关系尚不明确。该研究聚焦于奥陶纪—纪泥盆纪镜眼虫目三叶虫的形态演化及其对地质事件的响应,通过几何形态测量学对351个属的头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形态空间量化了奥陶纪至泥盆纪镜眼虫目的头部形态变化。研究发现,镜眼虫目三叶虫头部的形态分异度高峰出现在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和中泥盆世艾菲尔期;主要的衰退出现了3次,分别是晚奥陶世凯迪期、志留纪末期和晚泥盆世法门期,均与各类缺氧海退等重大环境变化事件耦合,说明镜眼虫目的头部形态演化与海平面和水体氧含量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形态分异度的变化。除此之外,中泥盆世艾菲尔期,镜眼虫目新增属种数量下降,但同时期头部形态分异度(SOV和SOR)却上升,即形态多样性峰值出现在物种多样性峰值之后,这是由于与镜眼虫目具有相同生态位的其他生物类群在此时期大发展,抑制了镜眼虫目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增加,却加剧了同生态位物种间的竞争,促使镜眼虫目新生属种发生头部形态的创新。

2025 年 02 期 v.5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F08036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2013,41720104002,41890844,41890843,41930319,42072003和41572002); 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项目)(D17013)
[下载次数: 7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超声波雾化技术在汉阳陵土遗址补水保护实验

常彬;李佳轩;李库;马涛;顾兆林;罗昔联;

干裂和盐分富集是暴露于土壤空气耦合环境中的土遗址常见的劣化问题。单纯依赖维持高相对湿度的空气环境,无法完全避免土遗址的劣化,主要原因在于水分存在从土遗址向空气环境的单向迁移。为此,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保护策略,在土遗址表面构建雾状大气,通过超声波雾化技术生成含微米级水滴的近饱和空气,促进液态水向土遗址的回迁,从而抑制劣化进程。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在西安市汉阳陵博物馆的模拟土遗址展厅中建立了超声波雾化补水系统,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测试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补水处理后,土遗址表层土壤含水量恢复至接近挖掘前的水平,部分裂缝得到了显著愈合,表层可溶盐含量明显降低,未观察到盐害的发生。此外,超声波雾化补水方法在土遗址出土初期表现出最佳的补水效果,为该技术在土遗址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2025 年 02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8417);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4SF-YBXM-679)
[下载次数: 11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