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ISSB标准下CCUS项目全流程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的构建
康蓉;李晓岚;刘德超;陈京京;李楠;史贝贝;构建CCUS项目全流程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是大范围推广CCUS技术实现净减排的重要前提,也是应对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ISSB标准)的有效措施。鉴于此,分别从CCUS运营的“时间边界、物理边界、核算边界”入手,聚焦“捕集阶段-运输阶段-利用阶段-封存阶段”等核心环节,嵌入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温室气体核算方法,试图构建CCUS建设运营周期内全范围核算的理论体系,并结合现实中CCUS运营的数据可获取性,构建了CCUS项目全流程温室气体核算指标体系。进一步,在实际核算过程中,结合国际ISSB标准的要求和温室气体核算的数据指标,指出中国CCUS项目运营过程中全范围核算的关键步骤和有效措施。研究结论为完善国内温室气体的全范围核算奠定基础,尤其是对CCUS项目净减排贡献的核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波降噪算法在CO2管道中的泄漏精确定位
陈兵;祖江涛;毕鉴;王香增;负压波法适合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的CO2管道泄漏定位检测,但超临界CO2管输周边环境及管内高压产生的噪声,影响了定位的准确性。为此,选择小波变换对含噪声的压力信号进行分解降噪,采用TGNET模拟软件建立CO2管道泄漏模型,通过对比Botros的激波管泄放试验验证了泄漏模型的可行性。使用该泄漏模型对含噪声的压力信号进行小波降噪,再对降噪后的数据进行压差转化和互相关分析,最终得到各组压力传感器接收到压力信号的具体时间差。该泄漏模型还应用到了延长油田36万t/a超临界CO2管输方案,对人为设定的泄漏口压力噪声进行小波降噪和互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经小波降噪后的压力信号更为稳定、精确,能够得到准确的时间差,为后续负压波法精确定位泄漏点位置提供了依据。
汉中市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
曾丽荣;徐卫民;马晓玲;秦昱;王彩君;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能揭示其历史发展规律,呈现区域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面貌,从而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合理依据。针对汉中市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借助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汉中市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双核多中心”分布态势。其空间分异受高程、坡度、坡向,以及距河流、行政中心、军事中心距离等因素影响,各因素单因子探测存在明显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坡度的解释力最强,人文地理环境因素中行政中心的设置及亦对空间分异作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则存在明显协同增强效应,说明其空间分异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显著。
石油与天然气工业CCUS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展望
曾德智;陈雪珂;罗建成;郑春焰;余成秀;随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程示范项目和商业化利用数量的迅速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亟须夯实CCUS安全发展根基,提升以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防控为主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工业CCUS已进入集群化发展新阶段,现有CCUS单一环节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不仅难以捕捉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变化和非线性关系,且评估目的分散,直接沿用既有模式,不利于新型CCUS系统风险传递行为和事故演化机制分析。为适应该趋势,可综合考虑系统弹性和非技术因素,对新型CCUS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并基于风险关联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进行系统建模,以优化新型CCUS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从而为石油与天然气工业CCUS集群化部署之下的新型CCUS系统构建更科学、更准确、更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为后续加强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防控一体化建设、推动安全关口前移、优化应急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工业CCUS可持续发展。
基于“冲击-应对-结果”框架的黄河流域因灾返贫脆弱性评估研究
梁炜;建立健全返贫识别的动态监测机制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前提,特别是对于自然灾害高发频发的黄河流域地区。本文构建基于“冲击-应对-结果”分析框架的返贫脆弱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两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计算2016—2020年沿黄各省的返贫效率值,以模拟反映返贫脆弱性水平,同时运用基于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法对各省灾害冲击和灾害管理水平进行进一步剖析。研究发现,返贫脆弱性水平具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其地域格局为下游>中游>上游,脆弱性水平与经济社会对灾害的暴露程度、公共安全的直接财政和人力投入、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指标的相关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