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渭河流域河流潜流水交换和重金属污染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宋进喜;张超松;程丹东;张宇晨;张昊瀛;唐斌;周胜胜;陈军航;

    河流潜流水交换过程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当前河流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一级支流,渭河流域的生态状况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聚焦于渭河流域,探讨潜流交换强度和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3年10月至11月在渭河、泾河和北洛河的12个采样点,采用垂直管水头下降法测定垂向渗透系数和潜流交换通量,同时测定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粒径分布及大型无脊椎动物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12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277个,隶属3门、4纲、8目、15科、18属、20种,其中节肢类动物最多,软体动物次之。间摇蚊属的平均密度最高,而梨形环棱螺的生物量最高。基于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分级标准,各监测点沉积物总体处于轻-中度污染水平;而依据科级生物指数(FPI)分级标准,各监测点沉积物总体处于清洁水平。(2)研究区的综合污染状况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水平,其中As污染相对严重,重金属(Zn和Pb)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度呈正相关;(3)垂向渗透系数(K_v)在0.23~3.50(m/d),不同河流差异明显,潜流交换以下降流为主,垂向渗透系数和潜流交换通量对大型无脊椎群落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55;No.277 679-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和LMDI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张子龙;张意萍;吕诗雨;孙颖琦;晏欣嫄;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而水足迹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的关键指标,可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因此,对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格局、区域间转移特征以及水足迹变化背后驱动因素的探究,可为全流域区域间协同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研究构建了地级市尺度水资源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2012、2015和2017年黄河流域水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变和城市间虚拟水转移特征,并采用对数迪氏指数(LMDI)模型探究水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及其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水足迹在时间上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演变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下游高,上游低”的区域格局;虚拟水转移主要集中在省域内部,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梯度导向特征;经济增长和技术因素等是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各因素对水足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基于驱动机制差异,将78个城市划分为5类水足迹驱动模式,为分区施策、精准提升流域城市节水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55;No.277 692-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1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赵新正;王喆;史海金;李培庆;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化及主导功能类型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多功能高值区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向“多点散布+团簇状”演化,非农生产功能演化具有“多点镶嵌”特征,生活保障功能稳居关中与陕北非市辖区,生态保育功能“南高北低”并呈现“高低同减”的趋势;(2)基于优势功能现状与相互作用,将主导功能类型划分为4大类12亚类,组合由单一向多元转型;(3)单因子探测发现,双功能主导型受驱动因素较少但影响更强,交通、生产条件、市场化等因素是弱综合型功能提升的主要制约。交互作用显示,因子间交互具有显著增强效应,呈非线性或双因子增强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陕西省乃至黄河流域片区未来乡村发展功能定位和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2025年04期 v.55;No.277 709-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时空特征与耦合协调机制——基于42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刘晓琼;张雪静;杨华;焦璇;陈佩瑶;胡颖超;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1)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村以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皆整体呈低值波动缓增态势,其中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且其值高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且三者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2)制约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障碍因子虽具有趋同性,但其空间差异性亦较为明显;(3)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度高于耦合协调度,且分别呈弱降和明显增长趋势,目前依次处于拮抗和低度失调阶段;(4)2020年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高值区及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皆大致沿海西州-鄂尔多斯-南阳-阿坝四地呈“蝶翼状”分布,而两者的低值区则多集中于黄河“几”字湾晋陕豫段部分地级市以及下游地区;(5)影响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因子作用类型以交互作用为主,表明导致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较强,随后依据其作用机理分类构建了促成流域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2025年04期 v.55;No.277 726-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生空间”效能评价

    张中华;王晨鹏;王玉蒙;

    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镇域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陕西省潼关县太要镇为典型案例,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耦合协调度评价、功能适宜性评价等方法,构建镇域“三生空间”综合效能评价体系,探讨镇域“三生空间”的格局特征,进行镇域“三生空间”的冲突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提出面向新时期城乡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镇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经验支撑。

    2025年04期 v.55;No.277 740-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测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基于黄河流域5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苏永伟;高红霞;

    生态修复治理是构建生态文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作为我国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功能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黄河流域56个城市为考察样本,从水资源利用、生态吸收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生态承载能力四方面出发,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2年黄河流域各个城市的生态修复程度进行测度,运用时序演进特征、核密度方法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1)整体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水平基本表现为稳步上升的时序特征,城市生态修复事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从城市截面来看,黄河流域各城市之间生态修复指数差异较为明显;分流域来看,在样本考察期内,黄河流域56个城市生态修复发展状况呈现向好态势。同时,黄河流域各个城市生态修复水平呈现较强的动态收敛性特征,各个城市之间的生态修复水平差异逐渐缩小。(2)从子系统指数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水平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四个子系统生态修复指数增长幅度大小排序依次为:生态吸收能力>水资源利用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生态保护能力。此外,使用Tobit模型进一步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水平、产业结构转变、绿色创新水平、政府关注程度提高都显著促进了黄河流域城市生态修复水平提升。对外开放中的进出口贸易是主要抑制力,显著抑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发展。

    2025年04期 v.55;No.277 759-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

    孙鹏;戴鹏辉;惠岩;张杰繁;职紫燕;

    探析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Super-SBM模型和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78个城市2010—2020年的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水平,并利用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均呈现出随时间演化而波动上升态势,但发展水平较低,两者在区域间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研究期间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韧性耦合度与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阶段,协调度整体处于一般协调状态,从空间格局来看,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阶梯式递增的特征;(3)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对耦合协调度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抑制作用显著。

    2025年04期 v.55;No.277 772-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协作视角下黄河流域规划统筹与可持续发展

    杨蓉;禹怀亮;王会龙;杨美玲;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布以来,如何在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黄河流域九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规划词云、ROSTCM6.0等软件方法对黄河流域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梳理和规律总结,找出在协同合作中的欠缺性。研究发现:(1)流域整体之间、内外部空间布局缺乏协调;(2)生态补偿机制未在流域中形成,协同合作机制尚不完善。而协同合作会对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为黄河流域规划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禁、控、导、修”的规划路径和发展策略:(1)因地制宜,分类施策;(2)生态经济,区段补偿;(3)统一管理,水土协调。研究结论从多角度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策略。

    2025年04期 v.55;No.277 786-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归因——以窟野河流域为例

    何毅;蒋晓辉;胡希有;袁璋;徐新文;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不仅是中国生态安全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亦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在国家整体发展格局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该流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产生综合影响,不易区分它们各自对径流变化的贡献。该研究利用1960—2021年黄河中游窟野河流域温家川水文站62年气候、径流资料,建立了一种基于相似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量配对年组的方法来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配对年组的相似气候前提由相似的数量(年际差异小于2.0%)和相似的过程(年内变化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来表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径流在4个配对年组中,2组呈下降趋势,另外2组呈上升趋势。利用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等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定量解释人类活动对窟野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该方法可与传统的水文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用,更好地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55;No.277 798-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文旅融合协调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

    葛世帅;李婉琪;刘建华;曾刚;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经济通过赋能、连接和共享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能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然而,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及文旅融合三者协调发展程度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尚不清晰。研究基于2013—2022年黄河流域5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及障碍因子模型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发现:(1)2013—2022年3个子系统均有所发展,系统协调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大体上实现了由轻度失调向濒临失调的转变;(2)空间分布上,耦合协调水平东南地区较高,西北地区较低,时间上,各地市间耦合协调水平差距逐步扩大;(3)各地市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正向关联性,主要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稳定性较高;(4)万人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电信业务总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比是影响三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为实现经济、生态与文化旅游的协同优化,促进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5;No.277 808-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屯字镇为例

    杨路;惠策;虞志淳;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地区的居民点分布适宜性,进而提出乡村发展规划建议。研究发现:(1)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为中部密度高、南北密度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总体呈现显著的聚集趋势;(2)海拔高度和地形坡度是影响乡村居民点分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3)屯字镇适宜居住面积仅占9.86%,适宜性分布以基本适宜为主,面积占比接近40%。建议屯子镇建设发展以塬面为主,川道、沟坡以恢复生态为主;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2025年04期 v.55;No.277 82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陕西段多尺度人口收缩格局演变及机制

    高玮;赵新正;李同昇;杨励雅;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识别及引导人口有效收缩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使用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OL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从市县村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炼多重尺度下的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人口收缩呈现不同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高级尺度空间量化结果不能代表其所辖的低级尺度空间;(2)陕北形成了东部收缩带以及榆林—延安交界处收缩带的“T”字形收缩区域,关中收缩轴带以西安市主城区及长安区为中心向周围区县圈层式扩散;(3)在区县尺度上,产业结构是抑制收缩的根本动力,老龄化与人口收缩互为因果,省域集聚与公服水平是县域收缩的相关要素;(4)在村域尺度上,产业发展是减轻收缩的核心要素,人口结构与村域收缩显著相关,土地集约、小学教育与地理集聚与村域收缩高度相关。该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陕西段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55;No.277 83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6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及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梁钰;李祥;贺炳彦;宋小青;

    全面科学地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状况对实现区域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子长市为例,从多个维度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DS)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客观方法赋权进行实证,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区域地形的特点,引入地形梯度分析法,探究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子长市耕地质量指数(IFI)分布在0.15~0.90之间,均值为0.30,不同乡镇的耕地质量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瓦窑堡街道办、余家坪镇、安定镇的耕地质量指数总体水平较高;(2)子长市耕地质量以劣等为主,面积占比高达41.57%,耕地质量等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低等与劣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优等与高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南部,从乡镇的角度看,各乡镇劣等地面积占比范围为31.15%~49.20%,而优等地仅为0.71%~6.23%;(3)耕地质量呈现显著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劣等和低等地的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而高等、优等和中等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下降,以3级地形梯度为分界线,地形梯度越靠近1或6级,各耕地质量等级的分布指数差异越大,地形因素对耕地质量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耕地保护相关工作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完善了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更真实客观地刻画地形特征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025年04期 v.55;No.277 850-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健康城市导向下社区生活圈重组机制与规划途径探略——以西安市高新区为例

    司文虎;余侃华;赵烨;李照熠;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社区生活圈成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与重塑健康服务供给的新途径。通过系统分析健康社区生活圈与健康城市的协同机制,运用POI数据和遥感影像图识别城市健康资源,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和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研究西安市高新区健康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合理配置健康资源和优化服务设施供给。研究表明:(1)人与环境相互协作是健康社区生活圈构成的核心,重构健康社区生活圈需要综合作为健康基础的物质环境、保障健康持续的设施载体与共享共治的空间经营,创建健康城市协同生活圈理念的耦合框架,促进构建思路的转变,从无损健康转向主动干预;(2)健康资源评价指标繁杂,基于配套设施对健康影响途径分析,将其整合为健康资源可达性、安全防灾高效性、日常活动友好性和健康人文引导性,通过进一步指标细化,重构健康社区生活圈的评价体系;(3)设施分布情况与其地理区位关联密切,不同类型的设施之间差异较为明显,设施可达性对健康社区重构的影响随中心度递减;(4)健康城市相关规划与生活圈规划重组,需要明确规划流程,构建韧性传导体系,优化各层级生活圈空间构成,分级分类对差异化需求进行供给。

    2025年04期 v.55;No.277 86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4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空间组合格局及类型划分

    吴佳倚;储建国;曾寰洋;

    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作为区域文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刻画其空间组合格局及状态,对于促进二者的要素整合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旅游资源组合理论,以黄河流域的5类国家级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景观空间关联指数和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系统解析景村空间关联特征并构建分类体系。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特色乡村呈“一核两翼”式空间分异格局,即以山西为核心,鲁豫复合集聚区与青海单一集聚区为两翼,A级景区空间分布呈“多点开花,东西连贯”式特征,形成以山东、河南、陕西为核心的三级递进结构;(2)黄河流域特色乡村与A级景区整体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且不同类型乡村与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强度存在差异;(3)流域景村资源组合丰度以中高度负向错位为主,组合潜力则表现出“低潜力区互动不足,高潜力区匹配失衡”的特征。基于景村资源丰度与潜力适配性,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优化区、协同提升区与资源整合区4类景村组合类型,并明确其协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2025年04期 v.55;No.277 882-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时空特征研究

    王帅;张中华;董格;

    提高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具体体现。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的理论框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ESDM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因子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城市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系统间联系密切;(2)黄河流域整体协调度从2011年的轻度失调状态上升至2020年的濒临失调状态,各城市协调度极高、极低值较少,中间值较多;(3)协调度的空间极化与集聚特征明显,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与各省会城市,其他地级市协调度相对较低且分布均衡;(4)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耦合协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城市的对外开放度是主要障碍因素,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者的协调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提升经济的对外开放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55;No.277 896-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与协同类型

    印静;王婧;李裕瑞;

    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2 355个县的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在全国尺度解析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与协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探究长江、黄河流域的差异特征,并系统识别影响不同协同类型区发生概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城乡发展呈现“东北、西南低,东南、西北局部高”的特征,其中,长江流域自上游向下游梯度递增,黄河流域则呈北高南低、入海口高的格局;(2)高水平协同(40.3%)与主要城市群辐射区高度契合,低水平协同(48.3%)集中于原集中连片特困区、城低乡高型失调(5.5%)多邻近高水平协同县,城高乡低型失调(5.9%)无显著集聚特征;(3)协同分异受“人-地-业”三维机制驱动,地形约束加剧失衡而交通优势缓解失调风险,产业升级抑制低水平协同但改善城高乡低型失调作用有限,政府投入与人力资本结构矛盾制约发展;(4)推进路径需分类分区施策,高水平协同区强化辐射创新,低水平协同区推动产业生态化,失调区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或破除要素壁垒,长江流域宜重点突破上游特困区、赣南山区与皖北农区低水平协同问题,黄河流域应优先提升兰州-西宁、关中、中原城市群功能以破解全域低水平协同与城高乡低型失调的矛盾。

    2025年04期 v.55;No.277 91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水平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比较

    孙玮鸿;芮旸;谢将将;刘珂菁;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对立统一关系亟待地理学视角的探讨。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保存率与利用率指标,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沿“水平评价-空间特征-空间归因”主线,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相对滞后于利用,保存率与全国相近,在中游地区最高,利用率则显著高于全国,在下游地区最高;(2)该流域传统村落保存率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但利用率不具有自相关性,两者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负相关性,并在局域表现出低-高类和高-高类单元共同集聚在上游、高-低类和低-低类单元主要分布在下游的特征;(3)该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水平都受到多维因素的共同作用,但主导因子差异明显,保护水平主要是人口、土地和经济因素的函数,利用水平主要是文化、市场和经济因素的函数。建议针对保护与利用分别施策、协同推进,整体提升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水平。

    2025年04期 v.55;No.277 93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刊序言

    宋进喜;

    <正>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对华夏文明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5年04期 v.55;No.277 67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安市黄河流域环境模拟及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

    李琦;程丹东;

    <正>西安市黄河流域环境模拟及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Xi'an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Ecological Health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于2024年8月获批建设为西安市重点实验室,依托西北大学,由西安市科技局主管。实验室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以及生态保护难题,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研发、水环境模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修复等多学科研究,为黄河流域生态问题诊断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55;No.277 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